國際會展之都 缺什么
上海旅游業實施“10100”工程
從“加快上海會展旅游業的發展”載入《關于中國加入WTO上海行動計劃綱要》,到滬上旅游企業爭相加盟國際會議組織(ICCA),直至最近春秋國旅開始獨立承辦展覽……新興的“會展旅游”成為滬上旅游界的聚焦點。
日前,市旅游委向本報記者獨家透露,一個旨在助推本市“會展旅游”的“10100工程”已寫入上海旅游業新三年行動計劃。根據這一藍圖,三年內上海將培養1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公司,培養100名會展專業人才。
會展旅游“金娃娃”
“如果在我這個城市召開一個國際會議,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”,一位美國市長如此比喻會展旅游的魅力。會展旅游,融觀光游覽于商務活動、會議展示之中。資料顯示,全球國際航線50%的旅客是會展旅游者。1990年以來,美國航空客運量的22.4%和飯店客人的33.8%來自國際會議,會展產業每年的直接收入是800-1000億美元。只有700萬人口的瑞士,年均舉辦國際會議超過2000個,僅會議每年就吸引外國游客3000多萬人。
除了巨大的人流,國際性會議展覽還因為其計劃性強而具有穩定性的特點,便于旅行社周密的安排。更重要的是,會展旅游概念囊括了從組織會議到會后旅游一系列活動,利潤率一般在10%以上,與普通觀光旅游1%~2%的利潤率相比,可謂高回報。
旅行社“掘金”乏力
給全球的會展旅游目的地排名,歐洲當仁不讓奪冠,德、意、法、英都是會展大國;美國、加拿大則是后起之秀;排第三位的是亞洲的日本、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特區。專業人士認為,盡管近年來上海的會展業務以每年20%的速度遞增,并已有40多個海內外知名國際性會展選擇在上海定期舉辦,但在會展旅游領域,上海與“國際會展之都”相比,仍有好大一段距離。
近幾年來,會展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但許多公司的會展旅游業務仍然處于萌芽階段。一方面,滬上多數的旅行社專注于旅游低端產品的經營,甚至將大量的精力花在觀光旅游的“價格戰”上;另一方面,國際會展團隊被國外的專業組織機構包攬。上海旅行社業為何放著“金娃娃”不抱,卻去爭奪“土疙瘩”?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會展旅游人才的匱乏,成為限制會展旅游業務的瓶頸。
人才!專業人才!!
市旅游委副主任道書明的觀點是,會展旅游至少缺少三方面的人才。
其一,上海至今沒有一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的PCO專業會議組織者或DMC(目的地管理公司)品牌,說明了專業會展組織人才的缺乏。其二,目前上海真正受過專業培訓并能完全勝任的同聲翻譯人才不超過10人,為會議提供服務的同聲翻譯人才極其緊張。其三,申城旅游企業獲得國際會展業務多數是“守株待兔”,招展人才幾乎空白。
從我國香港特區、新加坡等“國際會展之都”的發展看,幾乎都遵循了一條“軟件與硬件同步發展”軌跡。而上海會展旅游業目前正面臨著“軟件跛足”的尷尬。旅游部門已充分重視這一點,從市旅委加入ICCA組織,到聘請香港會展旅游“鼻祖”陳鄭綺艷作高級顧問,直至最近將“10100工程”提上議事日程,目的都是為了建起一個會展旅游專業人才的“儲備庫”。
唯其如此,才能把上海會展旅游發展導入正軌;也唯其如此,上海“國際會展之都”的夢想才能變得真實。